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有一个“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左侧有一面“笑脸墙”,上面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揭示了当地百姓近年来由穷到富的蝶变。
脱贫攻坚是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全面小康、家国梦想。扶贫路上最美的风景是群众笑脸,群众满意是最好的“民生答卷”。
近期,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针对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中的“群众满意度”指标,一些干部犯了难:该给的帮扶、该享受的政策都落实了,也达到了脱贫标准,但群众就是不满意。个别扶贫干部坦言,有些贫困户即使得到再多帮扶也不满意。有时帮贫困户办了一百件好事,但有一件没办好,贫困户就不满意。
诚然,群众满意度带有一定主观意愿,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迁、利益取向的日益多元,扶贫实践要想完全达到群众期待,难度不小。
据分析,当前影响群众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一些脱贫举措落实不到位,还存在识别不够精准、帮扶不够精准、退出不够精准的问题。其次,部分扶贫政策连续性、统筹性不够。新旧政策差距大,发展资源过于集中,不能兼顾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再次,少数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参与度不够;少数干部在宣传政策时不深入,群众知晓度低。
扶贫工作的目标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满意。同时,扶贫工作是动态的,扶贫成效也是循序渐进、有阶段性的。不同群众对扶贫工作的关注点不同,其认可度存在差异也很正常。
作为扶贫干部,需要摒弃过关心态,充分相信群众,在工作上找对策,在过程中下功夫。比如一些村民抱怨村路修窄了,错车很困难;水管短了,没直接通到家里……这一件件具体的事,都需要真正从群众需求出发改进完善。
提高群众满意度,增加收入是硬道理。谁实实在在发展产业,谁使群众获得了利益,群众就会相信谁,就会满意谁。
当然,也要看到,经济收入并不能与满意度画等号。长期以来,不少地方脱贫攻坚聚焦发展产业,但群众最不满意的其实集中在公共服务,这些欠账需要加大力度补齐。另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更加重视精神扶贫,消除贫困人口的等、靠、要思想。
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时刻警醒我们: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唯此,扶贫成绩单才会写在群众笑脸上。(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编辑:益语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