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和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两次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纪念馆,殷切期望纪念馆加强场馆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建设一流场馆为目标,以标准化为载体,纪念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对标世界一流纪念场馆
进一步完善硬件软件
走进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有一个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陈列着2006年纪念馆三期扩建时发现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骸,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黑匣子”的围挡上镌刻了很多名字,他们都是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的中国平民。2017年展陈改造时,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黑匣子”?首先是为了表达对逝者入土为安的哀悼和尊重,同时将围挡设计为1.5米高,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而这种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节,纪念馆中随处可见。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纪念馆时,指出纪念馆硬件软件需要进一步完善。”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这个‘黑匣子’就是纪念馆软硬件提升的一个样本。”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纪念馆硬件软件的完善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建成以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之火、胜利公园、胜利展厅为主要内容的新馆,纪念馆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为一体,面积也由最初的2.5公顷扩大至10.3公顷;2019-2020年,启动场馆环境提升工程,对大面积水池、公祭墙和一些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安防(消防)中心,初步实现场馆的智慧化管理。
继1995年、2007年两次展陈改造后,2016年底纪念馆启动新的展览改陈,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核心内容,做好布展的“加减法”。2017年底,纪念馆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类记忆”主题,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并将原展览的11个部分调整为8个部分,南京大屠杀主题更加突出。
2017年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纪念馆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史料有了新的增加,展览形式有了新的提升。张建军说,2017年后,纪念馆在史料方面继续加强南京大屠杀史、日军暴行史、抗日战争史主题藏品的征集;序厅里新增1213张幸存者照片,把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展示,参观者都表示非常震撼,瞬间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除了基本陈列改造,近5年来纪念馆还策划组织29场馆内临时展览、36场国内巡展、28场境外展览(包括海外同步公祭),共计93场,丰富了基本展陈,更广泛地传播历史与和平的理念。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高质量的管理,而场馆的标准化正是高质量运行的一个重要路径。在贯彻落实“硬件软件进一步完善”指示精神的背后,是纪念馆花了3年时间苦练的“内功”——全国首套大型革命类纪念场馆标准化管理体系。这套体系涵盖一套基础与通用标准体系,以及运行保障标准体系、文物馆藏标准体系、学术研究标准体系、公共宣教标准体系4个子体系,共计5大板块127项标准,已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江苏省标准化试点。
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后,纪念馆连续5年每年参观人数都在800万人次以上,本该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却常常“人头攒动”。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之后,2019年底纪念馆完成预约系统的研发和准备,今年3月起实施实名免费预约参观,目前每天控制在8000人以内,彻底改变长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这套标准化体系还要求:员工不能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出现在观众区;纪念馆任何施工作业只要“动火”,身后必须站一名消防员……每件事都有规范,每个规范都有流程,每个流程都有标准,观众的体验感、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有了保证。
提升仪式感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升级版
2018年9月18日起,在每个开馆日的清晨,纪念馆的上空都会传来13响雄浑的钟声,由12名最早进馆的观众共同撞响,寓意牢记“12·13”,珍爱和平。同时,钟声也会在纪念馆微博上“响起”。“钟声代表缅怀、铭记、警示、祈愿。这种重复的力量会产生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张建军介绍说。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后,纪念馆就始终把“国家站位、世界眼光”作为纪念馆规划工作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后,纪念馆加强仪式化教育活动的策划,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体验感,更好地把纪念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家国情怀、世界记忆。
今年纪念馆推出创新教育服务项目——“花语”仪式化教育展示活动,利用花朵对心灵的治愈作用,结合场馆的氛围,在重要时间节点,以中国传统花艺技术表达历史传播和平的理念。如结合南京大屠杀史实,阐述“辛德贝格黄玫瑰(勇气)”“魏特琳菊花(友情)”“紫金草(和平)”等富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独特“花语”,以鲜花寄语,让社会教育效果更走心。
“在纪念馆史料陈列厅负一楼的幸存者照片墙上,有包括我父亲在内的100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2017年布展时,他们都还健在,之后陆续有老人去世,纪念馆就会在展厅举行‘熄灯’仪式,如今亮着的灯只剩下73盏。”幸存者后代胡建和说,通过这种仪式化的活动,观众在参观时能够看到历史,也能感受到“人”,增强历史的当下感。
纪念馆还以青少年为重点对象举行一系列活动,尤其是针对即将出国留学的青少年,开展“行前一课”教育。11月18日上午,来自南大附中高三年级的杨曦冉在“行前一课”活动中表示:“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不仅需要我们南京人铭记,更需要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了解。我很愿意成为一个和平使者,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传播出去,不辜负我们年轻一代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仪式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吸引更多志愿者加入。2017年,在河海大学读大一的范梓幸加入紫金草志愿者队伍。去年范梓幸前往波兰奥斯威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交流学习,受邀作了一场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讲座。今年7月,奥斯威辛-比克瑙国家博物馆进行2019年度人物表彰时,范梓幸成为奥馆十大感谢人物之一。“把中国的和平之声传递到遥远的白鹰之国,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范梓幸说。目前,像她这样的注册中外志愿者累计超过2万名。
大众化的传播离不开专业化的史学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介绍,2016年3月,纪念馆成立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4年来,研究院推动相关国家立法,参与《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课题等。目前纪念馆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近5年先后出版各类图书50余种。
纪念馆2016年开始筹建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打造全面、权威、开放、公益的数据平台。2018年起,纪念馆开始对馆藏文物史料进行数字化工作。项目启动至今,共对专题类、实物类、纪念类、纸质类4大类5万多件(套)文物和藏品进行数字化集成;明年,网络版将对外开放。
国家站位世界眼光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对于国际人士救助南京难民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2014年参观纪念馆时特地问到国际安全区内拉贝、魏特琳等人和后代的情况。2017年参观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为中国抗战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纪念馆与当年国际安全区友人的后代一直保持常态联系。2018年12月13日,克里斯·马吉在纪念馆举办《历史·和平·发展——马吉祖孙的南京影像》展;2019年夏天,理查德·布莱迪医生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参加纪念馆组织的紫金草国际和平夏令营,她创作的歌曲在12月13日的和平烛光祭上演唱;今年12月13日,讲述拉贝故事的《追求和平 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将在纪念馆展出。
今年3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在欧洲蔓延。约翰·拉贝的后人托马斯·拉贝拨来求助电话,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国内多个部门、机构、企业立即行动起来。4月21日,一批由纪念馆、南京当地药企等单位捐赠的指定药品、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由中国驻德大使馆从柏林专程驱车700公里,送到德国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和托马斯·拉贝手上。托马斯·拉贝收到这批物资时激动地表示,“在这一特殊时刻,来自中国的馈赠让我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向朋友施以援手!”
纪念馆还推出国际传播期刊《南京国际和平通讯》,通过电子邮件定期点对点向近千名日本友人、500多名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外籍友人,以及全球400多个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发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对外传播”,纪念馆不断推动传播能力的提升和交流的国际化。纪念馆建立紫金草融媒体中心,形成学习强国号、多语种官网以及微博、微信、头条、抖音号等传播矩阵,其中有着180万用户的微信公号和80万粉丝的官方微博,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在全国文博场馆中名列前茅。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介绍,2018年,《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正式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填补了国内外专门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和日本侵华史的史学类学术期刊空白,英文刊、日文刊的多语种传播,也加大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传播力度。
近5年来,纪念馆每年都会组织境外展览,先后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办展。海外展注重从第三方的角度表达,引起外国友人的共鸣。2018年6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走进捷克时,以利迪策大屠杀为引子,形成情感联系,展览以欧美人士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国际和平人士的历史照片、文字记录以及电影胶片资料,让观众感受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及其给南京人民带来的伤害,引起欧洲社会各界的共鸣。
每年12月13日前后,纪念馆还和侨联一起联络全球400多个华侨组织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海外公祭仪式,并提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览配套素材,增进华侨华人爱国情的同时,也增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历史认知,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近年来,纪念馆不断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推动这段历史上升为人类记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在“纪念类博物馆综合影响力”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外关注度最高,位列全国所有纪念馆第一位。
编辑:益语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