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帐号通行证在线投稿

25346名移民的精准扶贫战

中国青年报 2020-08-05 09:25:41

过去5年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5978户25346人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至县里的5个集中安置点。从山间木屋到60-120平方米不等的楼房,25346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搬迁带动脱贫的效果,很多人提出过疑问。对于榕江县来说,这就像一场大考,而25346人的真实感受才是最终答案。

---------------

6月28日,来自贵州省政协、贵州省生态移民局、贵州师范大学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评估小组抵达榕江县。作为全国52个尚未摘帽的贫困县,榕江县的大考开始了。

“真实情况怎么样,请专业第三方组织来评判。”榕江县委副书记、县长侯美彪说,榕江要率先接受易地扶贫搬迁省级综合评估验收,验收结果作为检验决胜脱贫攻坚效果的重要一环。

搬迁群众能否拥抱新生活

搬迁社区绿化、亮化是否配套?房屋是否经过质量验收?是否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就近就医能否满足?搬迁户子女能否就近入学?……评估小组带着13大项50条硬指标,走进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没有地怎么种菜?”住在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卧龙小区的杨凯回忆起自己刚接到搬迁通知时,心里充满畏惧。

杨凯的老家位于榕江县寨蒿镇票寨村,2006年,家里的房子遭遇塌方被埋掉一半,他和妻子一直在亲戚家借住。即便如此,对于搬迁到县城的安排,他仍心有疑虑,“怕难找吃的”。

对土地的依赖让不少搬迁群众担心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因此出现农村、县城住房“两头占”“两头住”的现象。

榕江县委常委、县移民局局长石家彬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办法是找到搬迁户与新生活的利益联结机制。“搬迁户在社区找到发展的路子,他怎么还会想回去守着贫瘠的土地呢?”

评估小组严格执行搬迁入住率达到100%的考核硬指标,榕江县实现这一硬指标的办法是“户户见”。今年4-6月,119名干部组成5个入户工作组,入户调查5527户、电话访谈451户,将易地扶贫搬迁稳定入住、稳定就业、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子女就学5大指标体系和关键问题分解成35个小项,挨家挨户了解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621个,最终核实存在问题214个。

“对照检查存在的214个问题逐户整改。”石家彬说,3个月内1天一调度、3天一研判,所有问题编成号,解决完一户的问题就销掉一个号,最终全部销号。

在社区的帮助下,杨凯和妻子学习烧烤,并在小区租下一间门面,做起烧烤生意。“平均每晚能挣几百元。”杨凯笑着说。

杨凯还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在微信群里,总能看到他参与维护社区生活环境的讨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杨凯还申请成为社区防疫志愿者,从农历大年初三开始,连续两个多月每天在小区门口劝阻大家不要随意外出,做好防疫措施。

“这里就是我永远的家了。”杨凯说,现在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顾虑。他还被社区聘为市场管理员,白天管理市场,晚上在自家的烧烤店忙前忙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搬迁社区的情感纽带

榕江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苗、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榕江县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不仅把群众搬进县城,还把少数民族文化搬出大山、搬进安置点。

在卧龙小区的“千匠百艺”就业扶贫车间里,蜡染、绘图、刺绣等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焕发新生。上至六七十岁,下到二三十岁的绣娘各司其职,飞针走线间,一个个精美的刺绣图案出现在笔记本、电脑包等文创产品和T恤等现代服饰上。

手工艺车间的建设让不少从小就会绣花的少数民族妇女在搬迁点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工作模式,生活、增收两不耽误。

“以前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在地里干活,一天那么累也没见到几个钱,这里就好多了。”傍晚时分,评估小组碰到侗族绣娘吴老亚,她左手拎着刚买的菜,右手挎着还未完成的刺绣图案往家赶。

“做不完的可以拿回家接着做,不耽误看小孩读书。”吴老亚说,自己每天最多能完成10个刺绣图案,每个月能赚2000元左右。

“把文化做成有经济收益的产业,搬迁群众有就业、有收益,就能住得下。”评估验收工作组成员、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彭思涛说。

卧龙小区还建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风雨桥”,为搬迁群众提供展示民族文化的活动场所。“晚上有时间我会去舞蹈组跟着老师跳跳舞。”吴老亚说,现在社区里有地方唱歌跳舞、打球健身、读书看报,比山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了,每天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稳就业写好脱贫致富经

“我家原在农村住,如今搬到了县城。政府送我新房住,我一年四季都开心。”苗族搬迁群众李洪芝用自创的山歌,唱出生活新变化。

出门有公交车坐、家门口能就业、女儿上学有补助是李洪芝对搬迁后生活最直观的感受。搬到富民小区后,李洪芝在榕江县车江坝区的蔬菜基地找到一份工作。每天早上,她乘坐社区的“定制公交”前往坝区采摘蔬菜、打理农田。“做一天得一天的钱。”

对搬迁群众实施就业增收“户户稳”,是保障搬迁群众能脱贫致富的重要一环。榕江县聚焦扶贫产业发展,将安置点建设与县城区、工业园区和车江坝区紧密融合,探索形成服务式、居家式、工厂式、种养式等“复合型”就业模式,确保每户有劳动力的家庭都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

同时,榕江县还以社区为基础,出台商铺门店、摊位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157名搬迁群众在安置小区自主创业;组织1781名搬迁群众在县城从事服务员、保洁员、快递员、保安等就近就业;为681名无劳动力搬迁群众开发保洁员、巡逻员、楼长、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

目前,已实现5779户有劳动力家庭“零就业”全部动态清零,“一户一人就业”率100%;无劳动力家庭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政策兜底率100%。

东环特和居委会的网格员韦文娟是社区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搬迁群众。在她管理的微信群中,韦文娟发现,曾经出现频率最高的就业话题已不再是困扰搬迁群众生活的难题,从田间耕作、外出务工到在家门口实现农民变工人,这都得益于促进就业的政策。

“全票通过!”6月30日,在榕江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室内,作为贵州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评估验收试点县,榕江县顺利通过省内专家组的评估验收。

“榕江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得起查、经得起问、经得起看,为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评估验收工作探索了路子、提供了经验。”贵州省级挂牌督战专班常务副组长、省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应政说。

目前,榕江县所有农村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所有贫困村达到出列要求,即将迎来脱贫摘帽。(白皓 马晓晴 记者 王鑫昕)

编辑:益语  审编:admin

本网所转载信息,不代表中国公益活动网域名:ihuod.cn的观点,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活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益云融媒体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稿件务必注明来源。
热门文章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