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4月18日消息(记者罗兰)“刚来的时候需要5分钟,现在2分钟到3分钟就能处理好一辆车的过磅、开票、录入信息、核对信息等工作。”近日,在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品控部,计量员莫荣祖麻利地办完了一辆过磅车辆的相关手续。由于右手肢体残疾,她只能用左手操作电脑。从最初的自卑到现在的开朗、自信,这位“单手姑娘”通过自己的努力跟上了公司的工作节奏。
如何才能让残疾人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使其发挥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过上更好的生活?近年来,广西各级残联部门积极打好稳就业保民生攻坚战,推出多元化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模式,打好“政策+就业+培训”组合拳,带动企业关注残疾人群体,激发残疾人内生动力,为他们搭起了“连心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培育致富能人
临近谷雨时节,在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三合口村委会邱屋村的一个大棚种植基地里,邱福宁家1.8亩的青瓜已经成熟,开始采摘上市。“现在每天可以采摘300斤到500斤,平均每斤2.5元。”邱福宁说。
邱福宁在大棚内采摘青瓜(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邱福宁是一位视力二级残疾人,母亲是肢体三级残疾人,原来一家五口居住在两间瓦房里,年收入仅2万元左右。2016年、2020年,他获得两次政府大棚搭建补贴,共4.6万元;2016年、2019年获得两次政府产业扶持及小额贷款,共10万元。目前,他建成的大棚面积达6.8亩,与爱人一起耕种、管护。邱福宁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通过轮作的方式,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果,实现了创收。
“刚卖完一季西红柿,卖了1万斤左右,收入大概3万元,现在种植的苦瓜和青瓜也可以采摘上市了。前不久,我还完了10万元的小额贷款。”邱福宁说,下半年主要种植哈密瓜、辣椒等作物。
邱福宁在整理采摘好的青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比起好收成,更让邱福宁高兴的是,前几天他收到了女儿发来的成功考上研究生的信息,这让他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政策扶持,加上他本身自立自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北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陈清志说。2021年,邱福宁一家住进了新建的三层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直以来,邱福宁也积极帮助村里及周边村屯的残疾人村民,向他们发放瓜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设立辅助性就业点 实现快乐上下班
“这里安排了电子元件装配、针线、串珠等适合残疾人的手工活,共安置了有精神、智力、视力、肢体等方面障碍的68名残疾人就业。”近日,在南宁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异地就业车间”,南宁市残疾人就业中心主任葛旭峰说。
南宁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异地就业车间”内一片繁忙(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车间内,蔡小凤正认真且熟练地缝制皮包。她于2022年来到这里工作,此前因为患小儿麻痹症,一直没有外出务工。“我家里有3个小孩,以前没有工作,压力很大,现在在这里工作,每个月能收入3000多元。”蔡小凤说。
蔡小凤在认真缝制皮包(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残疾人不仅能实现就业,他们的生活也有了更多可能。出生于1974年的蓝龙于2022年来到该机构从事电子元件装配工作,于同年8月结婚,如今孩子已经出生2个月,拥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政府帮助我们很多,现在我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有了一个小家,很幸福。”蓝龙说。
在北海市海城区军屯村乡村振兴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银海区侨港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及日间照料中心,分别安置了19名、11名残疾人就业,这里的残疾人均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基地均采用广西首创的“爱心4+1”模式,将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安排就业和购买意外保险有机整合,有效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三类残疾人就业难、企业安置难和村委管理难的“三难”问题。
工作人员在指导张清氧(左一)串贝壳(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走进银海区侨港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及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指导张清氧串贝壳,虽然动作还略显迟钝,但张清氧一直在耐心学习。他说:“我每天骑三轮车上下班,在这里工作很开心,可以自己赚到钱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下班’之于他们的意义非常重要,这代表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我来上班咯’‘我下班咯’,他们总是会这样开心地和我们打招呼。”
“目前,北海市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置这类辅助性就业点13个,都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照料他们。目前帮扶了196位残疾人,帮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就业,为家庭减轻负担。”陈清志说。
开发适宜岗位 助残疾人入企上岗
为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帮助残疾人,广西各地通过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入企上岗。
“我是钦州灵山县人,以前是在广州发展,2012年初通过钦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招商引资回到灵山县办企业,优先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近日,广西灵山县春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春说。目前,该公司安置残疾员工37人,根据每一位残疾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身体状况,合理分配工作岗位,确保残疾人工作无压力,无安全事故发生。此外,残疾员工食宿均在公司,个人每个月仅支出大概200元,其余部分均由公司承担。
2023年3月,该公司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爱心助残企业”称号。
黎海英在包装小旗签(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黎海英是该公司招进来的第一批残疾员工之一,在这里工作已经11年了,一直从事手工包装工作。“这个工作岗位很适合我,主要工作是包装小旗签,我一天可以装1000盒,每个月工资近3000元。”黎海英说。
谈起残疾员工的变化,邓春说:“刚来时,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候不爱说话,人看起来也很没精神。现在他们很开朗,很愿意交流,工作也很积极上进。”
彭家业在化验室工作(央广网记者 罗兰 摄)
在钦州大锰新材料有限公司,肢体三级残疾的彭家业从事起了专业的元素化验工作。“我今年43岁,25岁就来公司了。一开始在仓库工作了几年,后来公司给我提供了免费的培训,我考取了化工方面的专业证书,才能做这个化验的工作。”彭家业说。
钦州大锰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安排了79位残疾员工就业,是钦州市内安置残疾人就业最多的制造业企业。
“2022年,我们新开发了167个残疾人就业岗位,2023年第一季度又新开发了186个岗位,并开展就业推荐会,鼓励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参与就业,希望他们拥有健全的社会生活。”钦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李沫说。
责任编辑:李婧怡
https://gy.youth.cn/gywz/202304/t20230419_14464668.htm
编辑:益语 审编:肖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