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埠一城善
——山东省胶州市“扶贫+慈善”创新实践纪实
慈善公益报(刘福临 徐鹏 毛文娟 本报记者 李济慈)在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良乡一村,刘心心(化名)家是出了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09年,她不幸被确诊为地中海贫血与MDS。平时家里仅靠父亲以大棚种植为生,母亲长年在家与医院之间往返奔波,照顾孩子老人。然而祸不单行,2016年,刘心心奶奶罹患胆结石,做了胆囊、肝脏切除手术,自费7万余元。2019年,爷爷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为了节省开支给孙女治病,他选择进行保守疗法。十几年来,刘心心不间断的治疗花掉近120万元,自费近60万元,家里已欠债30余万元。直到今年9月,心心终于达到符合骨髓移植条件可以进仓治疗,而手术费仍需自费30余万元。得知这一情况,良乡一村村委、里岔镇机关干部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向心心伸出援手,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9月9日,胶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胶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高玉洁,里岔镇镇长、胶州市慈善总会里岔慈善分会会长司呈玉等来到刘心心家,为她送来5万元慈善“扶危”救助金。“感谢,感谢,感谢你们给俺孙女送来的救命钱!”刘心心奶奶眼含泪水一迭连声地说道。
“今天之前都是困难,今天之后都是希望!”刘心心进仓治疗的当日,司呈玉镇长再次专程送上祝福,希望一家人在心心康复后彻底走出生活阴霾,迎接幸福美好的日子。
刘心心一家命运的转变正是胶州市慈善总会深入开展慈善精准扶贫行动的一个缩影。
当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即将进入收官阶段,胶州市慈善总会全体人员更加集中精神、全力以赴,严格对照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扶贫+慈善”工作模式,为助推脱贫攻坚贡献慈善之力。2019年以来,胶州市慈善总会已累计投入精准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取得显著成效,使更多的“刘心心”及其家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三结合”
打造胶州慈善精准扶贫新格局
“三结合”即“精准扶贫与慈善救助相结合、对内促脱贫与对外抓协作相结合、巩固提升扶贫脱贫成效与防止返贫相结合”,是胶州市慈善总会确保落实慈善扶贫规划、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的经验结晶。
实践中,胶州市慈善总会注重推进精准扶贫和慈善救助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落实,以确保工作成果。“周行一善”“慈善助医”、特困学生“阳光救助”等11项慈善救助活动涵盖了精准扶贫的各个方面。今年以来,胶州市慈善总会已对1000余户在就医就学方面遇到特殊困难的建档立卡家庭进行了精准救助,共发放救助金500余万元。
在开展对口协作帮扶方面,胶州市慈善总会紧密围绕山东省内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筹募冠名捐款、定向捐款等500余万元,不断加大对贵州镇宁、甘肃徽县、山东曹县等对口协作地区的帮扶力度,巩固提升帮扶成果,赢得对口协作地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在促脱贫、防返贫方面,胶州市慈善总会专门设立了“大爱胶州,精准扶贫”慈善基金,为全市300多户符合救助条件的60岁以上以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非低保老弱病残群体缴纳了预防返贫保险。联合扶贫部门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过暖冬、过好年”活动,拨付善款为全市2000多个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发放棉被、取暖器等。以“贫、脏、乱”问题为靶向,拨付善款500多万元,开展了居住环境整治、扶贫驿站建设、公益岗位助力脱贫等专项系列行动,帮助2000多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改变人居环境脏乱差和人性化关怀缺失等难题,促进精准扶贫家庭户容户貌和精神面貌的“双脱贫”。
以创新驱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胶州市慈善总会的明确目标,其所坚持的“扶贫+慈善”工作模式也因此荣获“青岛慈善创新奖”,成为胶州慈善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
“扶贫+慈善”
写就更新更暖的胶州故事
不幸的家庭总有各自的不幸;而不幸的家庭也总有相同的感动与温暖。
家住胶州市胶西街道办事处宋戈庄村的老宋今年50岁,是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三口度日艰难。老宋自幼聋哑,属听力二级残疾。妻子肢体、智力二级残疾,无劳动能力。女儿也患有听力一级残疾,目前就读于青岛聋哑学校。
4年前,老宋在弟弟帮助下投资4万多元建起了一个3亩地的大棚,却不料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让大棚严重受损,使这个原本生活困苦的家庭再次陷入绝境。接到求助信息后,胶州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入户调查,详细了解老宋一家的实际情况。当工作人员冒着大雨送来3万元慈善“扶危”专项救助金时,老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令现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
今年争气,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李哥庄镇贾疃村小贾同学出身寒门之家。90岁高龄的奶奶瘫痪在床,需要母亲照料,弟弟就读初中,全家5口人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在外打零工支撑。当面对未来的学费生活费而一筹莫展之时,胶州市慈善总会向她伸出援手,除发放5000元“阳光助学金”外,还承诺每年资助其学费,直至大学毕业。
胶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中启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启荣对受助学子们说:“家庭一时的困难也是对你们人生的一种磨砺。你们要把全社会的关爱化为奋发进取的动力,常怀感恩之心,追逐远大理想,力争早日成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
“不知道你们是谁,也不知道你们在哪里,但你们的爱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胶州,很多受到资助的孩子或许并不知道,家里的生活水平忽然就提高了一节,父母脸上的愁容忽然就舒展了一些,都是源于慈善组织的美好守望与协力躬耕。在胶州,有一个以“大爱”冠名的慈善基金,10年间,累计签约慈善冠名基金150多支,到账善款近4000万元,救助范围涵盖精准扶贫、助学助教、双拥优抚、助医助困、扶老助残以及关爱困境儿童等方方面面,成为推动民生保障与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
“为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我们经常参加一些慈善扶贫活动。日子久了,活动多了,发现自己有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但心里舒坦,而且还会上瘾。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的救助基金也会随之增长,去帮助更多的人。”作为一名“老资格”慈善义工,胶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青岛顺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娥这样说。
“金胶州”
向未来传递慈善文明之光
胶州,美丽滨海千年古埠,既蕴含着源于华夏血脉的古朴厚重,也张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鲜活精神。慈善是她的基因,包容是她的特质,而创新发展则是她面向未来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品牌的创新为胶州慈善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模式的创新更激发了全市民众的爱心善举。近年来,胶州慈善11支义工队伍不断壮大,慈善义工已达3000余人,长期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慈善公益活动,通过“爱心接力助学”“向阳花爱心助学”“关爱抗战老兵”“文明志愿服务”等项目,切实扶助弱势群体,也成为市民参与慈善的重要平台。
慈仁点点能圆梦,善义柔柔可识途。点滴慈善若同繁星,虽不灼耀,却扮靓了整个天空,照亮着无数人的梦想。18年来,胶州市慈善总会特困学生“阳光救助工程”以“不让任何一名优秀学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初心,累计发放助学金1200余万元,帮助3000余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你有所需,我有所助。在胶州,有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慈善项目—“周行一善”。经过深入调研发现,那些由于突发变故、特殊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对慈善救助的需求具有迫切性和及时性,这就要求慈善救助工作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胶州市慈善总会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具有胶州特色的长效救助项目—“周行一善”,本周入户调查,下周发放救助金,每周坚持救助10—20户急需救助的特困家庭,每户原则上救助善款3000—5000元,极其困难的特殊情况,救助金额最高可达到30000元。通过“周行一善”活动,既搭建了有效的救助平台,又确保了救助的及时性,提高了救助效果。项目开展以来,累计救助特困家庭4万多户,发放救助金9000多万元,先后荣获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提名奖,第一届、第六届山东慈善奖,青岛慈善创新奖等荣誉。
胶州市慈善总会会长高振华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说:慈善是一种爱的传递与循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正是慈善的真意所在。人人慈善能量巨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递进,人人愿意奉献爱心、参与善行义举,这份可贵的心意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今后,胶州市慈善总会仍将紧紧围绕胶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担当作为,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慈善资源,服务保障民生,推动胶州慈善事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编辑:益语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