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大力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关注辖区老年人精神文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多举措、多渠道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建志愿品牌,享“幸福生活”
在高新区古寨社区活动室里,每个月其中的一天都会充满欢声笑语,这就是高新区打造的特殊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幸福庆生会”集体生日会,项目由区直部门认领,通过对接社区,整合老年人生日资料,为老人精心组织生日会,既新鲜又富有创意,老年人在活动中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幸福生日会
在乡镇,立足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中老年人居多的实际情况,高新区积极打造孝善养老道德品牌,将每年重阳节定为孝善节,每月9号定为孝善志愿服务日,集中开展孝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以孝善日为基础,建立“守望互助”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村里留守老人的积极作用,年轻一点的中老年帮助年迈的老年人,大家守望相助,报团取暖,旨在“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守望互助志愿服务队成员源自村里老人,由村两委成员、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内致富能手等组成,他们对于基层情况摸排最透彻、以身体力行等最直接的方式服务于村民、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塑造文明风尚,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幸福感。
幸福生日会
自2020年起,高新区延伸助老服务领域,做实做细“醉美夕阳”“志愿服务大集”等特色老年人志愿服务项目,按照“老人点单、社区派单、共建队伍接单”的服务模式,为老人定制专属服务。通过开展生活照料、健康指导、文体娱乐等服务,让老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没有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
推实事工程,享“无忧生活”
在高新区西河北社区有不少特殊群体,他们有的是失独老人,有的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为了解决他们就餐难的问题,高新区通过主动对接西河北社区幸福食堂,制定了优惠就餐政策,并安排志愿者开展一日两次送餐到户的服务,让辖区特殊群体在家中吃上可口优惠的饭菜。此番举动,不仅有效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感情。
在高新区,幸福食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阵地,更是服务老年人的暖心窗口。在小馆村、马石泊村、前双岛村、东车门夼村等幸福食堂,每周三为爱心午餐日,食堂免费为村内75岁以上的孤寡老人、85岁以上的老人及贫困户提供午餐。从食堂日常维护到定制食谱、清洗、烹饪,志愿者们全程参与,所有志愿服务活动不计入零工,均以信用积分兑现。今年幸福食堂又成为了老年人“行走的党史课堂”。利用老人们“餐前半小时”的时间,结合《小梁说事》特色栏目,志愿者们为老人们讲党史、唱红歌,让老人们在吃饱、吃好的同时,也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丰富文化生活,汲取精神营养。
志愿者帮老人清洗衣物
此外,别于传统单一的“送物资”模式,高新区助老服务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提,供“物资+服务”。社区工作人员与社工组织对辖区的特殊老人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定期收集老人需求,解决老人防疫物资使用、家电使用、居家安全等生活细节的小问题。通过社区定期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实现老有所依。
增文化调味,享“精神生活”
今年64岁的张爱霞自2007年从单位退休后,便无缝衔接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但受限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技术上始终感觉有些许欠缺。后来她通过和美课堂逐渐学到了舞蹈的技巧,从陌生到熟练,舞蹈班让她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公益课堂
在高新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文化惠民”给自己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和美公益课堂的舞蹈班、绘画班、剪纸班等文艺团体像盛放的荷花一般浸润着他们的心灵。居民“点菜”,社区“下单”,街道“配送”,通过深挖“文艺、文体、文化”三个核心基本点,像订单一样为居民打造书画、舞蹈、声乐、剪纸、曲艺、医疗健康等社区公益课堂。灵活运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社区课堂师资人才库和课程学习内容,改变社区讲座“鸡肋”尴尬,打造居民身边的“老年大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高新区积极打造文化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辟书法绘画、健身室、棋牌室等场地供老年人使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等多样的文体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志愿服务助老
作为一种新型的助老模式,通过发动多方公益力量参与,让老人就近享受到全方位服务,增强了老人心理上、精神上与社区的情感联系,让老年人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享受无忧幸福生活。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