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奎文区推动工作“触角”从城市社区向小区延伸,发挥老旧小区“红色物业”全覆盖的体系优势,同步建设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四大平台”,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探索出一条符合城区实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目前,已建成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270个,开展“百姓茶社”宣讲、草根宣讲员宣讲等600余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惠及群众5.6万人,做到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教化群众,推动新思想新风尚走深走实,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双提升。
红色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资料图)
打造“小区实践点”支撑平台,使文明新风植根群众
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全域创建、协同运行”的思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小区延伸,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支撑。在前期建设1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65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整体谋划、分类推进,在“红色物业”覆盖的小区打造了270个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进一步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让群众不出家门或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志愿服务。坚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吸纳物业“红小二”、业委会业主等参与到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队伍中,按照所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建立街道实践所统筹指导、社区实践站具体指导、小区实践点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同步在实践点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室,负责谋划活动、征集需求、协调队伍、活动反馈。建立小区实践点“云吹哨”机制,依托“爱奎文”APP设置“文明实践板块”,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注册志愿者6671人,志愿团队97支,活动时长3735小时,构建全区四级文明实践阵地“一张网”,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百姓茶社理论宣讲平台(资料图)
打造“百姓茶社”理论宣讲平台,用新思想新风尚引导群众
以覆盖小区的“百姓茶社”为宣讲主阵地,广泛开展各类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用新思想、新风尚占领阵地,凝聚人心。完善区委书记带头、区委常委联系街道实践所,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靠社区实践站、小区实践点的宣讲责任体系。把党员领导干部包靠实践点宣讲纳入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组织基层懂理论、懂政策、善于学习、善于交流的党员干部、“五老”人士充当“草根宣讲员”,总人数达到510名,去年在各小区实践点开展宣讲志愿服务2000余场次。依托小区实践点“百姓茶社”开展场景化、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在融入日常中说事拉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成了小区居民家门口理论学习、思想交流的“宣讲场子”“福音畅谈角”“马扎议事会”等各种场景化理论宣传载体无处不在。发挥实践点社情民意“接收器”作用,及时通过“云吹哨”机制向上反馈,有关部门进行“点单配送”,以讲堂或入户的方式讲政策、讲文化、讲法治、讲道德、讲技能。
社区居民学党史(资料图)
打造“感动奎文”道德点评平台,让身边典型教化群众
把道德点评作为基层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实现形式,建设“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评议会”,开展“三评”活动,以群众评议培育文明社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评身边好人。坚持把评选权交给小区群众,采取“七嘴八舌”说好人、电话信函推好人、媒体公示“晒”好人,从最基层的“楼道好人”评起,将“最美楼长”“最美单元长”“最美物业人”等特色创评活动一并纳入身边好人评选,在小区楼院形成了“发现好人、评选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坚持以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在小区广泛开展讲家风故事、晒家庭照片、诵家风箴言等活动,以最美家庭带动文明小区创建。发挥“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评议会”作用,在规模较大小区开展评选活动,通过群众推荐、层层评议、互相学习的方式,引导小区居民和家庭在参与中接受文明教育,参与小区建设,成为征集居民诉求、营造楼院和谐氛围、化解矛盾纠纷的有力手段。
调解员调解,促进睦邻和谐(资料图)
打造“爱满奎文”志愿服务平台,以文明实践提升群众
依托实践点建设“爱满奎文”志愿服务驿站,聚焦思想提升,围绕群众所需,用好“帮”的办法,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引导群众。组织小区志愿者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新媒体互动,摸清居民底数、生活状况、意见诉求,及时反馈到小区实践点。坚持老百姓需要什么,志愿服务就提供什么,对未成年人,侧重心理健康需求;对孤寡老人,侧重生活照料、关爱陪伴;对社区群众,侧重于法律援助、便民维修、生活服务,打造“精准化”小区志愿服务品牌。培育一批“和事佬”,设置一批“和事佬”工作室,涌现出潍州路街道幸福街社区“孙大姨调解室”、广文街道文化路社区“丁大妈调解室”等一批“和事佬”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小区志愿服务助推社会治理、补充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的作用,健全完善小区志愿者注册、数字化台账管理、激励嘉许、典型宣传等机制,使小区群众自觉认同志愿服务、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以成为文明实践志愿者为荣,营造“进了小区门、都是志愿者”的浓厚氛围,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王俊杰 审编:admin